昨日。一场有关“超级细菌”的研讨会在卫生部举行。一名与会专家对本报表示。并不是传染病,公众无需恐慌,“超级细菌”是一种感染。我国内地目前也未发现“超级细菌”感染病例。
昨日的研讨会由官员和20多名专家参加,将正式上报卫生部,对“超级细菌”已基本达成一致意见,经过简单修改后。
“超级细菌”不是传染病
医学权威杂志《柳叶刀》8月11日刊登的一篇论文称,它几乎可以抵御所有抗生素,研究者已经发现一种“超级细菌”。目前,并很可能向全球蔓延,这种“超级细菌”已经从南亚传入英国。
在经历了非典和甲流后,多地报道称公众开始担心,是否又出现了一种暂时无药可治的传染病?
对此、刚参加完研讨会的北京大学医学部传染病系主任徐小元说,昨日,不是传染病而是感染,“‘超级细菌’和甲流、非典不一样。”徐小元说,感染和传染病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。比如机体抵抗力下降的时候可能会被感染,但并不会在常人间传染,大家不必恐慌。
徐小元还担任卫生部甲流临床专家组副组长。非典、人禽流感临床专家工作组成员。他表示。目前,中国内地并未发现“超级细菌”感染病例。对于内地何时会出现“超级细菌”,他并未正面回答,公众无需恐慌,只是强调“超级细菌”并非传染病,而是一种感染。
“超级细菌”并非无药可医
昨日、香港曾有人感染“超级细菌”,但已治愈,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向本报证实,在我国。
人民网报道显示。早于去年10月已经被发现存在于香港一名男病人的尿液样本中,香港卫生署近日宣布,英美等国近期相继发现的新型“超级细菌”NDM-1。
据媒体报道。香港病例早已治愈出院。瑞典的两例感染者经过综合治疗。也已经治愈出院,感染“超级细菌”并非无药可医。
徐小元还认为。称为“多重耐药菌”或者“多重肠杆菌属的耐药菌”更为准确,“超级细菌”这一名字并不准确,而且容易被人误解。
对于“超级细菌”的产生,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是抗生素的滥用。在今后的工作中,应该加强对抗生素的管理。
“抗生素的滥用、医生有责任,但是,有的时候也是病人自己愿意使用抗生素。”他提醒公众。抗生素药应该规范使用,而不能滥用。
■ 新闻背景
细菌耐药性是个老话题
昨日、2008年以后已经被发现了,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接受央视采访时称,这次的“超级细菌”其实是一种酶,比甲流病毒的发现还要早一年。它的耐药性虽强。但是致病力并不强,死亡病例不多。
广东省疾控中心流行病研究所所长何剑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,也没有引起全球危害,并不是第一次出现,像几年前出现过的多重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,细菌耐药性是一个老话题。他认为,但不会出现像非典、甲型H1N1流感这样直接攻击人类的新型病毒,这种基因只是增加了治疗难度。
据统计,我国每年有8万人直接或者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。
■ 专家建议
疾控中心专家建议,建立细菌持续监测系统
“要严格管理抗生素使用”
《柳叶刀》中有关“超级细菌”的文章称。这种细菌其实是一种被称为“新德里金属-β-内酰胺酶1”的基因,简称为NDM-1。这种基因与细菌结合,能使绝大多数抗生素失去效力。而且多国报告了病例,并且有病例死亡。
中国内地虽然还未发现“超级细菌”病例、我国还应对某些细菌建立起持续性的监测,但是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刘起勇昨日认为,在对抗生素的使用进行严格管理的同时。
刘起勇认为,“超级细菌”具有“多重抗性和高抗性”。而这意味着,很多抗生素对“超级细菌”发挥不了作用。“出现多抗和高抗的问题,就是因为滥用抗生素造成的。”他认为,我国应及时采取综合性的策略。
一是政府应进行导向性的措施、比如要求医生开处方时,尽量留有余地,在用的过程中,如果必须要用,没有必要用抗生素就不要用,就必须提出临床的指标。
另外,药品销售要严格把关。药店卖抗生素必须看处方。
同时,刘起勇提醒要重视兽药的使用,也应该按规使用,比如牲畜得病也在使用抗生素。“好多细菌是人畜共患的,比如结核病。好多动物也可以感染结核和携带病菌。”
最后,统一规划指导,刘起勇说,是非常重要的措施,加强监测。我国虽然已经建立起了细菌监测、持续性也不是太好,还不是很系统全面,但是从总体来讲。
他认为,有助于科学的有意识的对其耐药性进行追踪,建立对抗生素和细菌耐药性的监测网络。“如果有细菌发生了耐药性。细菌对这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就会恢复,我们能不能有意识地对某种抗生素先暂停使用?这样过一段时间。”刘起勇说。(记者 吴鹏)